报道
海底捞“歇业潮”来袭?
近日,多家媒体陆续报道海底捞在国内部分门店出现了“异常”。
据财经网报道,海底捞北京有近10家店铺歇业或延期开业。在新店开业的进程中,多家店铺装修半年以上仍未开业。知情人士透露,“其实海底捞去年的店铺签约了600多家,实际只开了300多家,海底捞放低了开店标准,但现在已经发现了‘失速’,最近对部分不乐观的店面叫停。”
而根据《红周刊》报道,朝阳门悠唐购物中心店,从2020年11月底确定装修以来,迄今仍未完成。门店施工现场的告示显示,原定的装修时间为3月初~3月底,但目前已延期至6月底。
最近的部分媒体上,海底捞似乎成为众矢之的:部分门店装修工期变长、迟迟不开业,疑似故意在拖延,业绩股价双杀,人均消费与翻台率矛盾难解……
一时间,原先“行业标杆”、“人人学习”的海底捞似乎一夜之间麻烦缠身。
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?内参君展开调查。
内参君登陆大众点评App,发现北京共有7家海底捞门店暂停营业,分别是顺义华联、华贸商业街、马家堡新荟城、黄村星城商厦、郎福广场、天通苑华联、大钟寺等门店。
致电多个商家后,内参君得到的回复大多是:“正在装修中”。而其中的大钟寺店,在大众点评App上已经没有联系方式,留言也止于2020年底。
内参君实地走访了北京多家“暂时停业”的海底捞门店。
在顺义华联海底捞店,密不透风的围挡上张贴着“即将开业”的大字,透过缝隙,清晰可见设备、杂物散落一地,无施工迹象,也无施工人员。
周边商户反馈,这家店大概有半年时间没有开业了。具体什么时候“装修完毕”,不得而知。
随后,内参君又来到华贸商业街店,这家位于商业中心的海底捞大门紧闭,门口的告示显示:“由于扩大经营面积,正在重装”。
奇怪的是 ,内参君在大众点评App发现,这家店去年年底就曾对外号称在装修,而今年断断续续不少消费者到店就餐并发布点评。一年之内,两次“装修”,这种现象对于餐饮店来说并非常态。
种种现象,让海底捞此次遭遇的“歇业潮”传闻,变得更加扑朔迷离。
业内人士认为:餐厅装修工期一般是2-3个月,超过半年仍在装修,肯定不正常。要么是商场没有找到下家,要么是租约内餐厅盈利情况不如预期,因此采用装修升级方式闭店止损。
“不用排队”和“停业装修”
巧合还是有意?
此外,参君分别通过大众点评App查询、实地探访、致电门店的方式,与不同城市正在“装修”或“暂停营业”的海底捞门店取得联系,发现了一些蹊跷的共同点:
1、大众点评上显示暂停营业的门店,几乎都有一个“不用排队”的标签。
2、部分门店虽说“装修中”,但并无明确开业时间,且很多店歇业时间已超过半年。
内参君分析:这可能是海底捞的一种“止损策略”。
内参君曾经分析过为什么海底捞要追求门口排队(为啥餐饮老板都追求顾客“排队”?)海底捞在业内和顾客心中的爆红史,“排队”这个标签似乎一直伴随左右。在很多人的概念中,如果吃海底捞不必排队,那种感觉好像“缺了点儿啥”,甚至有种“吃了假的海底捞”的感觉。
同时,这里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:提高利润。
业内人士曾向内参君解释:在房租、人工、食材等各项成本很高的情况下,火锅如果不翻3次以上台,基本是不赚钱的。
如果门口不排队,那么餐厅的翻台率就上不去,门店就没有利润。要提高翻台率,那就必须门口随时有客人等着,一旦上一桌结账走人,下一桌马上能开启。要让人等着桌,不能桌等着人。海底捞去年的纯利润率在9%左右,如果门口没排队了,翻台率下来了,那个9%的利润,还会有吗?
如果说海底捞在意的是“排队”,那么,资本市场在意的则是“开店”这件事。
支撑起海底捞估值的,很大程度上是门店的增幅。
疫情之前的五年,海底捞的净利润由2.73亿元飙升至23.45亿元,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71%。盈利数据不断提升的背后,便是持续增加的门店数量。自2017年开始,海底捞门店增速更为迅猛,以60%-70%左右的增速扩张。
去年疫情期间,餐饮行业一片惨淡,但海底捞仍被资本市场持续看好。一个重要的原因,就是海底捞的门店数量在持续扩张:一年净开店量达到530家。
然而,今年4月份财报发布后,海底捞股价持续下跌。对比今年2月份的最高点——4547亿港元市值,海底捞在5月份市值已经腰斩,暴跌2000亿港元。
这也离不开“开店”这件事。比如说有媒体就说海底捞去年的店铺签约了600多家,实际只开了300多家。
海底捞2020下半年的净利润为11.99亿元。虽然弥补了上半年疫情带来的亏损,但与2019下半年14.35亿元的净利润相比,依然降低了16.45%。
也就是说,去年门店开得更多了,投入更大,但由于前半年疫情严重,给到新店的回本时间缩短,最后的数据容易显得不好看。
如果更多的门店不排队,那么这些门店都会“装修升级”吗?
翁瑞雪 13811864253(同微信)
栗军13718277715(同微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