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的夏天吃凉粉,南方的夏天吃凉糕。
(一)
虽未完全入夏,重庆却热得像火炉。
犹记小时候,放学回家的路上,总有人骑着自行车,后座上驮一个五花大绑的箱子,箱子外面写着一个醒目的“冰”字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卖冰棒的情形
每每此刻,便央求大人买一块来吃,五分钱一块冰,轻轻含在嘴巴里,丝丝的冷气登时从舌头传遍全身;微微的甜,亦让人欲罢不能。那个时候,多么希望,嘴巴里永远含着一块不化的冰。
岁月变迁,彼时的卖冰人早已不见,超市的冰柜里却挤满了各色各样的甜筒,可记忆里的那份冰凉和甜,却再也找寻不到了。
然而,当我来到重庆,这份冰爽的记忆又失而复得了。
不管是晌午或傍晚,总能看到有小贩骑着三轮车,车上放着一大块木板,一个写有“凉糕”字样的泡沫箱子放在木板上。他们骑着三轮车,身子前倾,吆喝:“凉糕,卖凉糕。”
有人听到叫卖声,便走过去买上一碗,找个阴凉处,大口吞咽,似乎只有这样吃进肚子里,才能有效地消暑。
在江边,我买上一碗凉糕,清爽的口感,丝丝的甜,小时候冰凉的记忆顿时复苏了。
凉糕外观近似凉粉,但比凉粉稍硬,吃起来有点糯,口感略微发“沙”;凉粉一般用香醋、蒜蓉和黄瓜丝拌着吃,凉糕则多用红糖水做浇汁。
(二)
在江津,卖凉糕的小贩多是推着三轮车兜售,有店面的,却只有一家,叫做“李氏凉糕”。
江津的李氏凉糕店
进了店里,我们点了一份凉糕和一份龟苓膏,坐在店外的凉篷下慢慢地吃。
李氏凉糕的红糖水很浓,拿勺子挑一下,有微微的粘稠感,凉糕很柔滑,也很凉,米香十足,吃一口,刹那间便有了和重庆高温对抗的勇气;糖水很甜,却不腻,吃过后,后味甜香。
龟苓膏的味道很独特,关键是凉,夏天吃,清热去火,是很好的解暑佳品。
吃完后,问店员老板在不在,店员说,老板在后面的密室配料,估计一会儿就到店里。
没过多久,店老板李静波便来了。店员简单介绍了一下,我们就聊起了凉糕。
李静波说:“在江津,我是唯一一家开凉糕铺的,凉糕这东西,利润薄,做工比较麻烦,如果卖得少,房租都不够,我的生意还不错,一天能卖一千多碗凉糕,加上绿豆汤、柠檬水之类的冷饮,一天的收入还算过得去。”
李静波是宜宾人,2005年他借了四千块钱,从老家来到江津。当时也是推个三轮车贩卖凉糕,不同其他小贩的是,他并非到处游走,而是有个固定摊位,因为价格低,口味好,渐渐卖出了名,2009年便开了这个店铺。
“凉糕的手艺是我外婆教给我的。她以前挑着担子在老家卖,很有名气的,我来到江津后,把工艺改动了一下,效率和产量都提高了,口感也更好了。”
(三)
凉糕是用大米制作而成的,李静波用的是贵朝大米。
先把大米浸泡两个小时,然后磨浆,原先在老家使用井水,而现在,为了食客健康,李静波用的是纯净水。磨好的米浆顺时针搅拌,加入食用碱,冷却一段时间,温度控制在零度,冰冻一下即成凉糕。
李静波说,做凉糕的过程虽然复杂,但和做糖水比起来,却是小巫见大巫。李静波用的糖水其实算不得糖水,应该叫“糖浆”。
他从市面上买来红糖、白糖和冰糖,按照一定比例,将红糖放入冷水,入锅煮三个小时,熬成糖浆,然后过滤,继续加水熬煮,如此反复三次。“市面上的红糖并不纯,杂质也多,熬煮过滤一下,会更甜。”
他把白糖和冰糖熬成“糖稀”,按比例加入糖浆中,调和均匀,即成最后的红糖水。
李静波说:“市面上卖的凉糕,甜味儿很寡淡,大家只是图个清凉,我家凉糕的口感,和他们比起来,多少有些区别。”
店员说:“每天都会有老人,领着小孙子来这里吃上一碗凉糕,也有老夫妻来店里坐一会,老两口点一份凉糕,慢慢地吃,老人容易胃寒,不敢多吃。”
店铺的招牌上写着“帅乡美食”——元帅聂荣臻的故乡在江津——很多客人也都慕名而来。
“李氏凉糕”的店铺在江津大同路。这是条老街,卖中草药的,挑扁担卖新鲜果蔬的小贩,卖衣服的,卖各种食物的都在此云集。
有的店铺里还放着港台八九十年的老歌,艺人浅斟低唱,歌声缠绵迂回。
李静波看着在他门前经过的路人,轻啜着茶水。
(四)
北方的夏天,卖凉粉的较多,吃上一口冰镇凉粉,酸辣咸香的口感实在很棒。
在泉州,有种叫“石花膏”的小吃,亦是冰爽香甜,夏天吃最为解暑,而且外观也很好看。
“凉糕”,则是四川人消夏的必备吃食。
在火炉重庆,吃上一碗凉糕,整个夏天都因此变得清凉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