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届餐饮品牌很会玩!
小帐篷、户外椅、绿植葱郁,内参君最近走访了几家咖啡馆和休闲餐厅,发现餐饮人都将餐厅“叠加”上了露营风。
当然,这并非是新的装修风潮,更像一种场景叠加。在“city camping”文化风行的当下,紧跟潮流的餐饮人将“休闲空间喝咖啡、吃简餐”这个场景,叠加上“户外露营”这个场景。
这种场景创新,往往隐藏在“新的装修风格”表象下。我们先要理解下什么叫场景:
场景:某时某地某人身上发生的某件事。
它包含了消费者、产品、消费行为、时间几个要素。场景创新,是消费者相同,但产品和消费行为大不同,喝咖啡的消费者,同时也在进行一场城市露营。
在餐饮圈,场景叠加最常见的是“餐饮+零售”。像开在上海的台式火锅店齐民市集,门口就是一排货架,摆着各种有机食材,开开心心吃完火锅,体验后,还能将食材买货架。像莆田餐厅、荣先森门口,就是个大档口,地方特色食材都可以买到手。
在玩法先锋的茶饮圈,这种场景创新更是产品创新之外,最吸引眼球的策略。
开在北京清华大学旁的奈雪书屋,除了常规的茶饮、咖啡和烘焙产品外,还有1000+本图书供大家免费翻阅。这是“我在喝奶茶+我在阅读”这两个场景的叠加。
星巴克新开出的蜡染主题的非遗文化体验店,吧台、背景板、装饰,处处是靛蓝色的手工艺创造,则是将“我在喝咖啡+我在展厅感受非遗文化”融合在一起。
像很多品牌打造的KTV包房,则是“我在用餐+我在唱K”的场景叠加;有手作体验的门店,则是用餐叠加手作体验……
这种场景叠加的新玩法,正不断增加着门店的吸引力,给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体验感。
从形式创新,到商业模式创新
2019年,餐饮行业爆发了一波“场景创新”热。当时,餐厅纷纷升级,搬新桌、换新椅,顾客感叹“环境和体验变好了”。
今年“场景创新”又开始躁动,“场景创新”的着力点,从形式偏向商业模式。
“场景创新”发生偏向有三个原因:
1)一是餐厅需要提高门店吸引力,提供更丰富的消费体验。
当前,餐厅常常陷入“同质化竞争”的内卷现象。各家餐厅都在试图寻找新的创新突破点,给顾客“哇塞”的感受。在火锅店、重庆面馆可以从小档口买到地道风味的小甜品,喝着咖啡,顺道翻几页闲书。
前文提到的“露营咖啡”,也是这种“时兴性热点场景+可持续性餐饮品类”的创新。用露营文化破圈,将“重返山川湖海、贴近自然”的自由感受,与咖啡消费场景做结合。
2)二是消费主流在发生变化,更加年轻化。
“买买买”“吃吃吃”的主流变成90后,甚至Z世代。“吃什么”的解决方法不再是去附近看一看,而是去点评搜一搜、去小红书看一看、去抖音刷一刷。同时,“吃”的目的多了一条——“发发照”。
《餐饮消费者“吃”出来的数据报告》中显示,95、00后对于餐厅的选择关键词为——追求颜值、沉浸式体验。因此,吸引Z世代,需要增强品牌认同感,获得圈层认可。场景创新的维度偏移,实质上是餐厅吸扩大客群的方式发生改变。
3)寻找新的增长曲线。
“餐厅实践层面的场景创新,是将门店资源深度利用,在面积、人力成本不会变的前提下,增加一个业务。比如说一家酸菜鱼餐厅增加下午茶,可以延长顾客在餐厅内的停留时间,让顾客有更多的理由消费。餐厅场景创新的根本还是为了增收,当下这个环境,是对商业模式的创新。”深圳创意无限有限公司的左总一直在观察场景创新的餐厅。
今年最火的餐饮场景创新,莫过于做“小酒馆”。内参君在走访了多家“餐饮+小酒馆”后,发现有的品牌其实利用“小酒馆”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,最典型的就是和府捞面。
以往和府捞面就是一个吃面的餐馆,加入喝酒场景的和府小面小酒,直接升级为一家正餐小馆,客单价直接跃升70元/人。在喝酒的场景下,点份面,加几个小菜,再来点小吃,客单价就上来了。
不是每个餐厅都玩得起
轮值主编|王盼 视觉|张劲影
欢迎餐饮老板、业界大咖投稿。
投稿邮箱:nctougao@watcn.cn
扫码关注“餐企老板内参”视频号
↓ ↓ 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↓ ↓
内参小秘书 neicanmishu(微信号)